大学网站有你想看的世界大学网址网。
当前位置:大学网站 » 站长资讯 » 学习英语 » 寓言故事 » 资讯详细 订阅RssFeed

选择热点

百喻经之三五: 宝箧镜喻

发布时间:2025-01-06

来源:大学网站

§35 宝箧镜喻  (35) THE MIRROR IN A VALUABLE CASE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

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

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嗔也。

”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poor and weary man who was always in debt.

Insolvent, he hid himself in the wilderness where he found a valuable case full of precious things.

A crystal mirror covered them.

The poor man was most delighted to see them.

He did not hesitate to take them.

But he was frightened when he discovered a man's image in the mirror.

Twisting his hands, he said, "I thought it was nothing more than on empty case.

I wasn't aware of your being in the case.

Don't get angry with me!

" He then gave up the whole case.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著。

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

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谓是珍宝。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如彼愚人,弃于宝箧,著我见者,亦复如是。

  So are th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ose who are weary of countless annoyances in life and persecuted by the creditors of the Transmigration Devil, want to avoid them and free from them through their belief in Buddhism.

They begin to practice their faith and do good deeds just as the valuable case to the poor man.

Troubled by the man's image- in the mirror, they wrongly cling to the ego taken as the real.

They fall decadent and lose all their merits acquired previously from meditation, monastic grade and good deeds.

Furthermore, they fail in their attainment of the Nirvana from the Three Vehicles, just like the stupid man sticking to the prejudice of the ego and abandoning their precious findings in the case.

  白话: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欠了人家许多债,无钱可以偿还,就逃走避债去了。

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遇见一只箱子,内中装满了珍宝。

有一面明镜,放在珍宝上,用来盖覆这些东西。

贫人见了,心中异常地高兴,即刻就打开来,见到镜中有个人,不胜惊讶,且害怕起来,拱手说道:「我以为是空箧,一无所有的,不知有您在这箧中,请不要生气。

」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受著无量烦恼的穷迫困扰,又受著生死魔王债主的缠著,想要逃避生死,就进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种种功德,恰如遇见宝箧一般。

受到对身体持真实之我的见解这面镜子的惑乱,错误地以为有真实的我,即刻就封闭起来,与善法无缘了。

于是堕落,失掉了种种功德,心体寂静、止于一境的道法的品类,出离了烦恼的种种善法,历经三乘由菩提之道证得槃盘之果,所有这一切都失却了。

像那愚人一样,弃离了宝箧,执著于真实之我的见解的人,也是这样。

  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烦恼所缠绕,成为贫穷苦恼没有福德者,又常为生死迁流的『魔王、债主』所逼迫著,因此欲求解脱生死的痛苦而修学佛法。

他们作了种种的功德,这好像碰到了宝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见、我执』所惑乱,在无常无我中妄执有我。

这『身见我执』譬如镜中的面像,他们误作真实,因此不能修成禅定道品等无漏功德的道果。

这和已遇到宝箱而竟无所得是很相类似的。

  源流:   杂譬喻经 (后汉佚名译)卷下:昔有长者子新迎(娶)妇,甚相爱敬。

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

」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著瓮中,复迎我为?

」夫自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

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为实。

有一梵志与长者子素情亲厚,过与相见,夫妇闘(dòu),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  「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佯)共闘乎?

」即便舍去。

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

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

」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

一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

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

( 大正藏 第四册第五O九页)   大智度论 卷八十九:如人闇(àn)中见似人物,谓是实人,而生畏怖:又如恶狗临井,自吠其影,水中无狗,但有其相,而生恶心,投井而死。

( 大正藏 第二十五册第六九一页)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 第七「菩萨云何观于众生」句下,僧肇撰 注维摩结经 卷六:「如一痴人行路,遇见遗匣,匣中有大镜,开匣视镜,自见其影,谓是匣主,稽首归谢,舍之而走。

」( 大正藏 第三十八册第三八三页)   楞严经 卷四:室罗达城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 大正藏 第十九册第一二一页)  唐开元敦煌写本残卷 启颜录 :鄠县董子尚村,村人并痴。

有老父遣子将钱向市买奴,语其子曰:「我闻长安人卖奴,多不使奴预知之,必藏奴于余处,私相平章(洽谈),论其价值,如此者是好奴也。

」其子至市,于镜行(háng)中踱行,人列镜于市,顾见其影,少而且壮,谓言(以为)市人欲卖好奴,而藏著镜中,因指麾(指点)镜曰:「此奴欲得几钱?

」市人知其痴也,诳之曰:「奴值十千。

」便付钱买镜,怀之而去。

至家,老父迎门问曰:「买得奴何在?

」曰:「在怀中。

」父曰:「取看好不?

」其父取镜照之,正见眉须皓白,面目黑皱,乃大瞋,欲打其子,曰:「岂有用十千钱,而贵买如此老奴?

」举杖欲打其子。

其子惧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语其夫曰:「我请自观之。

」又大瞋曰:「痴老公,我儿止(只)用十千钱,买得子母两婢,仍自嫌贵?

」老公欣然。

释之余(把它放下之后),于处(放的地方)尚不见奴,俱谓奴藏未肯出。

  时东邻有师婆,村中皆为出言甚中(中的,有效验),老父往问之。

师婆曰:「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钱财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办食求请之。

」老父因大设酒食请师婆。

师婆至,悬镜于门,而作歌舞。

村中皆共观之,来窥镜者,皆云:「此家旺相,买得好奴也。

」而悬镜不牢,镜落地分为两片。

师婆取照,各见其影,乃大喜曰:「神明与福,令一奴而成两婢也。

」因歌曰:「合家齐拍掌,神明大歆飨(享受祭品)。

买奴合(合当)婢来,一个分成两。

」  同上本 启颜录 :隋初有同州人负麦饭(炒麦粉)入京粜(卖出)之。

至渭水上,时冰正合,欲食麦饭,须得水和,乃穿冰作孔取水,而谓冰孔可就中和饭,倾饭于孔中。

倾之总尽,随倾随散,其人但知叹惜,竟不知所以。

良久,水清,照见其影,因叫曰:「偷我麦饭者只是此人。

此贼犹不知足,故自仰面看我。

」遂向水打之,水浊不见,因大瞋而去,云:「此贼始见在此,即向何处?

」至岸,见有砂,将去便归。

   不识镜 (出 笑林 ):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买)之而归。

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妇归也。

」其母亦照,曰:「又领亲家母来也。

」( 太平广记 卷二六二,第二O五一页,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版)  陈继儒 晚香堂小品 卷五(赠杨姬):少妇颜如花,妒心无乃竞。

忽睹镜中人,扑碎粧(zhuāng )台镜。

  解说:  此则可与第六十三则(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并读。

  倡导「有我」之说最力者,是婆罗门教,主张梵与我均为世界的原质,并且梵即我,我即梵,梵我合一。

唱徒集奥义书 六之八载乌德拉克对他的儿子施伟塔克图诏示梵的密义:  其父曰:「置此盐于水中,明晨其来见我。

」其子奉行。

父谓之曰:「趣(去)取置于水中之盐。

」子觅之不得,固已全化矣。

父曰:「于水面尝之若何?

」子曰:「盐。

(咸)」父曰:「于中间尝之,若何?

」子曰:「盐。

」父曰:「于水底尝之,若何?

」子曰:「盐。

」父曰:「弃之,再来谒(拜见)我。

」子行之,然盐仍在。

父乃曰:「于此身中,汝亦不能觅见实质,但彼固亦存在。

彼神秘之原体,世界以之为精魂。

彼乃真实,彼乃自我,彼(大梵)乃汝(自我)。

」(引自汤用彤 印度哲学史略 ,第二十页,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  而佛陀却以为世界上的种种现象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而建立了诸法互为因果的缘起论,认为我只是四大(地、火、水、风)和合的假我,没有永恒的自性,没有实在的我体,关于这点, 大智度论 卷十二有一则譬喻故事说得明白,现在将它今译如下:  从见有一个人出门远行,独自宿在空舍之中。

夜半时分,有鬼背著一个死人,过来放在他面前。

后面另有一鬼追逐而来,怒目而骂:「这死人,是我的物品,你怎么转瞬之间背了就走。

」先前的那鬼道:「是我的物品,我自然可以拿来。

」后来的这鬼道:「这死人,其实是我背来的。

」二鬼便各捉住一足一手来争。

先前的那鬼就说:「这儿有人,可问他。

」后来的这鬼随即问道:「这死人,到底是谁背来的?

」这人暗想,这两个鬼力大无比,无论是实告抑或是说谎,都不能免于死,便说:「先前的鬼背来的。

」后来的这鬼大怒,捉住这人的手,拔出,扔在地上。

先前的那鬼取下死人的一只手臂,顺势一黏,便牢牢地生住了。

如此这般,两臂两脚,头颅肋部,全身都改换了。

于是二鬼滋滋有味地共同食下这人的身体,餍足地拭口而去。

这人想道:「我父母所给的身体眼睁睁地看著二鬼食尽。

如今我的身体全是别人的肉,这算是有身体呢,还是没有身体?

」便走到佛塔前去请教各位比丘,详尽地诉说了上述事情。

各位比丘说道:「开天辟地以来,就没有什么『我』 ,只是把地、水、火、风这四大种元素和合起来,姑且算作我身,譬如你本来的身,与现在的毫无差别。

」(参见 大正藏 第二十五册第一四八页)  供您思考:  圣法法师在 百喻故事广释 中说: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说: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时时变化,如梦如幻。

仓海变桑田,桑田变仓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眼前的事事物物何尝不是一眨眼即过去。

留得住的只是脑海中的回亿。

可使我们去六道轮回,生死无尽,苦报无尽,不知如何才能脱出此苦轮呢?

  从前有一位很富有的子弟,因为父母早去世,留了很多的财产给他。

年青人不知世故,也不知赚钱的辛劳,仗著自己的财富,花天酒地,天天过著放荡的日子,有限的家财哪里经得起无限的挥霍?

没过几年就将父母留下的产业花得一干二净了。

  他一下子穷得连日常生活都维持不下去了,最初他向相识或亲戚朋友借贷度日,后来连亲戚朋友都不理他了,只好向陌生人或过路人乞讨,为了逃避债主的追讨已无法在故乡住下去了,于是逃到山林旷野的地方去。

在旷野中到处彷徨,随便找些野菜野果吃,生活虽苦一点,精神倒也安静些。

  有一天在旷野中,忽然发现了一只藤箱,掀开藤箱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奇珍异宝,他一时真有说不出的喜悦,说:‘天啊!

天赐我的财宝呀。

’心里想这一下过去,欠人的债务可以还了,免受人家的轻视和侮辱了。

  可是还没有取宝的时候,看到箱盖里面有一面镜子,他对镜一照发现镜里面有人,可使他惊惶极了。

他认为自己欲取宝的行为被镜里的人发现了,他本以为这是无主之物,原来也有主人在这里守护。

他马上向他道歉说:‘对不起,我以为这是无主之物,原来阁下在这里,请原谅我,我并未将珍宝拿走,对不起,对不起。

’他说了以后,便拔脚就走,走了一程不断地向后看看,怕镜里的人追上来呢!

  这一箱的珍宝,本来是无主之物,他发现了应该是属于他的,可是为了镜中自己的影子吓跑了,这不是很可惜又可怜的事么?

  人生如戏亦如梦,日日喜怒哀乐,富贵贫贱,成功失败,利害得失,一幕又一幕地演下去。

虚幻的亲情爱情,使我们从迷入迷,而造业计较,一直到三寸气快要断了,还是念念不忘子孙财产,一气不来即是千秋永别。

所谓‘世上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  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成名了又怎样呢?

游街三天,立旗祭祖,荣乡耀祖,人人欣欢。

一下子又被奸臣所害,抄家灭族,落花流水,变成乞丐,流浪街头。

自古宦海浮沉,皆是难免之事,最重要的是人生到了最后,下人生戏台时,渺渺茫茫不知何处是归宿的问题。

  罗状元云:‘刀笔为官几十年,是是非非有万千,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何人能够没有冤愆?

就算今生没有,到了阴府,阎罗王要追究生生世世的善恶,过去的冤家债主要寻我们算帐,你欠他的,他欠你的,都一下算不完,生生世世再去偿还。

为了一时的幸福,造万世的冤愆,好不容易发现了佛法的宝藏,又为五欲烦恼吓跑了,不能好好地用功修行。

这是多么可惜又可怜的事情。

【百喻经之三五: 宝箧镜喻查看网站:[db:时间]】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温馨提示: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请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