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网站有你想看的世界大学网址网。
当前位置:大学网站 » 站长资讯 » 学习英语 » 英语文化 » 资讯详细 订阅RssFeed

选择热点

美国文化史  第9章 第二节 四、对后资本主义文化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5-01-05

来源:大学网站

后资本主义是由资本主义蜕变而生的,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学说。

如果说,德国人完成了资本主义理论,那法国人则催生了后资本主义文化。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英国诞生了资本主义社会,德国人书写了资本主义理论,美国人诞生了后资本主义社会,法国人则建构了后资本主义文化。

后资本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其建构的基础。

资本主义建立在“理性的完整”架构之上,而后资本主义则建构在“理性的破碎”之上。

换言之,早期建立在“原罪”与“救赎”真理的神学,于18世纪遭到“自由”、“平等”的革命摧残后,权威不再。

但这种以理性作为准则的革命论,至二次大战后面对反理性的挑战。

它不具有革命的野心,也没有宣道的使命,而是从“否定”的角度看待世界以及因此而衍生的问题。

从否定神到否定人,从“上帝死亡”到“人死亡”来面对这个人所处的世界。

在抛弃了上帝的本体,又否定了人的主体性之后,后资本主义的困境也就浮现出来,即后资本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从思想层面来看,“文化再生产”是本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文化再生产”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思想界对文化理论的描述。

这种思想以“理性批判”为前提,指出了当代自我理解的全面危机。

他们虽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推行的理性批判,但却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理性批判的“同一性”,强调“差异万岁”,要揭示理性的“暴力”。

学校教育成为他们批判的焦点。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Bourdieu)将教育体系视为一项分配与肯定社会特权的工具;由于教育标榜价值中立,使得不论支配团体与受压迫团体都不会怀疑他们隐藏的功能,“将集体的遗产,转移至个人意识中”,形成“自由”与“中立”的大幻象(11)。

这种“无主体”的思维打破了18世纪以来“主体”的架构,以“我说”代替“我思”的文化思维方式,对现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特别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宰制与文化霸权。

他们对学校教育体系进行批判,但却忽略了非学校教育体系的影响。

欲望是后资本主义文化的庭院。

在这里,非学校教育体系找到了他们活动的空间,耕耘者要求受教者抛弃过去的理性制约,把握自我的冲动本能。

此由过去人对债务的观念,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分辨。

以前欠债是为了生活需要,但现在欠债是为了生活享受,以前赚钱是为了需要,现在赚钱是想要,这种要不是本能而是文化教育的结果,激化个人对“要”的欲望,误以为是本能,进而全力以赴。

笔者最近一个月来研读 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的文化论题发现了这种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

譬如手机文化,现代的手机功能已不再限于通话,而成为生活伴侣。

日本最新生产的手机广告中说,除了不能脱衣以外,手机可以陪伴终身,替你打发寂寞,为你翻译,提供信息,还可以唱歌。

还有大头贴文化,这种自拍摄影,让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发现自己,以前照相要靠别人,或者要有形象,如今自拍,不必在意别人,与以前有显然不同。

此外人与动物的相处也有了改变。

以前只有人才可能成伴,喜欢的动物称为宠物。

但现在不同了,动物不再是宠物,而是玩伴,在许多地方,狗和猫可以进旅馆和人一样吃、睡。

而对西方文化可能带来最大的冲击是对死亡的决定权。

在基督文化的传统中,生命是上天给赋的,任何人无权剥夺。

但随着科技的发达,维生系统的进步,死亡是否还是上帝的专利,对本世纪文化带来重大挑战。

这种建构在“私欲”的后资本主义文化,对“上帝”与“人”的否定,究竟走向何方,是本文所愿提出的话题。

【美国文化史  第9章 第二节 四、对后资本主义文化的反思查看网站:[db:时间]】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温馨提示: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请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