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网站有你想看的世界大学网址网。
当前位置:大学网站 » 站长资讯 » 学习英语 » 英语文化 » 资讯详细 订阅RssFeed

选择热点

美国文化史  第9章 第二节 三、对后资本主义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5-01-05

来源:大学网站

后资本主义是继资本主义社会所发展出的一种社会形态。

后资本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有所关联。

这个名词是取自贝尔(Daniel Bell)的 后工业社会 (Post-industrial Society)以及杜克(Peter Drucker)所写的 后资本主义社会 (Post-Capitalist Society)而来。

“后”不是“反”,不是前一个时期的终结或死亡。

依杜玛—舍娜(J.

Tumar-Serna)的看法,Post不应当理解为传统批判意义里对某一种现象的阶段划分或类型划分,而是表现对某一现象的批判态度(5)。

它不是反资本主义,而是代表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形态。

它是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立基于1960年代。

后资本主义承自资本主义,但并不同于资本主义,两者除了时间上的差异之外,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其中所涉及的主要关键在“生产”。

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形构为机械的生产、工业的社会;后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形构为信息的生产、服务的社会、消费的社会、多元的社会。

资本主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后资本主义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它不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而是管理阶层的利益。

(6)后资本主义所标榜的不是生产工具的拥有,而是消费的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

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新个人主义”的社会,在这个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见,所有的只是个人欲望的显现。

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专业与服务业是社会的中间,两极化的阶级区分因着工人的势力减弱、工人阶级的消失,已无法解释社会的现实,社会的权力转为文化的权力,由内在引导转为外在引导;由自觉与认同变成受媒体与广告的影响。

文化成为后资本主义的权力市场。

究其发展有其政治、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1.

政治条件从历史演变的过程来看,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政治形态与前有重大的不同。

过去以欧洲为主的“欧洲中心主义”政治活动现在转变为“多元主义”的政治结构。

有关其演变过程可以由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局开始。

1946年后世局进入进入“冷战”(1946—1989)与“后冷战”(1990—2004)两个时期,无论是冷战前期(1946—1975)或是冷战后期(1975—1990),美苏是舞台的主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各有坚持。

1989年苏联共产党政权垮台,历史进入后冷战时期,历史舞台由美苏争霸成为美国独大。

美国的政治理念、政治结构随着美国的影响力,成为各国政治全球化的指导,开启了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多元政治发展特色。

美国政治是建构于“大熔炉”的基础之上的多元认同体制。

这种政治形态与19世纪以来人民所习惯的民族国家体制不同,美国国号“美利坚联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述说了美国政治的独特性与统一性:来自“认同”的结构。

美国是由移民建立的国家,移民的成分关系着国家政体的运作,也成为美国民主的独特性。

早期赴美的移民以西欧的白人居多,黑人被排除在政治的活动范围之外,民主体制在白人至上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运作之下,安然无虑,随着移民人口成分的改变,以及黑人地位的改善,美国白人至上理念,已无法保有政治优势,非白人选民人口数增加,迫使美国必须改变政策,继续保有统治地位。

“多元认同”成为最佳的模式,即将“肤群”化为“裔群”,将以往以肤色为区分的准则,变成以血源为区分的标准,有色人种成了亚裔、拉丁裔等;之后将亚裔再分为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如此细分下去,使得白人永远保持政治的多数。

这种美国的独特生态,随着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提升,成为国际政治的认可标准,透过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放诸四海皆准,为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不同于民主国家政府至上的政治模式。

除了美国的领导之外,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助长了多元化的政治生态。

这种称为全球化的政治企图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政治发展的方向,试图建构一种跨民族国家组织,与19世纪所发展的民族国家势力造成新冲突,其中以国界的概念最严重。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因国界的重新划分而造成国界冲突,以阿是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亚洲新兴国家的诞生,也因美苏的介入而产生内部的分裂,发展至60年代,这种由国界所建构的国家意识面对跨国家新国际组织的挑战时,导致政府的功能日益衰减。

史学家霍布斯邦批评民族国家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民族国家观念的言论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力量,不足以解决全球化的经济冲突,或者无法与普通民众沟通。

跨国的组织如APEC、UN、WTO等正侵占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这些组织扼杀了大政府的功能,尽管国家的势力并不因此瓦解,但跨国的势力抬头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虽不会将其核心功能让位给市场,但无疑会考虑在全球化时代,政府应承担哪些职责。

由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可以发现到,各国政府在法庭、管理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如联手对付贪污和毒品交易,都促进了“跨政府主义”的发展。

各国政府也开始向地区性的组织让步,欧盟是最好的说明。

1999年欧盟11国更向前推,将货币控制权交给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国家正朝“欧洲合众国”的目标进行。

全球化的政治是一个民主进程,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地理和种族的认同感。

60年代之后的国际国家型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前现代国家(如刚果、索马里)、现代国家(伊朗、印度尼西亚、巴西)、后现代国家(美国、英国等)。

民族国家的权力受两方面影响:在大的面向,跨国组织的威胁;小的面向,种族主义、地区主义的形成。

苏联被分割为若干共和国,美国政府将权力下放给各州政府。

从全球各地可以看到发展有利自己经济的作法,非政治组织侵蚀国家的权力,特别是在第一世界的国家之间,普遍的人权比国家的主权更重要;国际人士、人权活动家、国际法庭律师联手监督各国政府,人道主义走向台前。

全球化尽管没有改变民族国家的事实或基本规则,但它似乎改变了国家的节奏。

究竟它的未来走向何方无法预测,但国家的力量仍将维持一定的势力。

2.

社会条件后资本主义的文化发展与其社会处境有关。

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有二:结构与功能。

其中又以人口为主。

有学者指出,自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成长数量远超过过去400万年,人类开始能够直立步行以来的数量(7)。

根据联合国统计,1900年世界人口只有18亿,到2000年超过60亿,估计到2②5年可达85亿。

人口的快速成长影响社会的结构与运作。

如果说工业社会是人与机器之争,后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就是人与人之争。

在这个人与人的竞争社会中,讯息、知识、组织、流通是活动的基础。

(1)电脑资讯社会信息是数据的应用,它的主要功能在“传播”,从报章杂志到收音机广播再到电视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传讯的时间更快,地域更广。

它增进了人与人的往来,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营造了全球化、地球村的文化与社会。

信息有赖传播,在各种传播工具中,计算机的影响最大。

一般人往往将计算机出现后的社会视为新时代的来临,称之为“计算机社会”,凸显出与工业社会的不同面向。

计算机是后资本社会的工具,它不是某一位发明家的功绩,也不是某些团体的成就。

所建构的是一种不同于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虚构社会”。

从此人们往来的凭借不是物品,而是物流。

人与人的关系由物理世界走向虚拟世界,对过去的价值观念产生重大的挑战。

计算机属于硬件,是传媒的工具,其重要性因网络的介入更受关切,这种不受时空局限的网络将过去所沿袭的社会秩序打乱,而如何建构一个新社会秩序以及人际关系,是现代人的努力方向。

(2)知识组织社会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知识即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早期知识为道德服务,目的在造就一位完人;至资本主义社会,知识为技术水准而服务,目的在增加产能。

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知识是为了知识本身,构成了智慧财产的社会。

这种知识不同以前的知识,它是一种指示性知识(denotative)而非叙述性知识,改变了认知过程的语用学,为各种不同的事实要求建立了证明规则,批判“元叙述”:即我们对自己讲述的故事,包括我们作为民族、种族、阶级等的命运。

从此知识不再是个人的训练,或获取智能的管道,它失去了使用价值,也不是为自身的目的,而是为了出售而生产,为了新产品的价值被消费(8)。

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知识来自“组织”的需求。

“组织”不同于社群,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9),为了工作成效而存在。

组织是有特定目标的机构,专注一种目标,所以能发挥很大的效用。

它是由各类专门人员所组成的,具有相当明确的目标,因此重视有知识、有才学、肯奉献的人才。

由于知识不分高低,因此这类员工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上下之分,大家都是工作伙伴,透过“参与管理”运作,采指导的方式而非指挥的方式运作。

组织依赖文化(行为的方式),它是沟通的主要媒介。

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位有专门知识的人,每隔四五年就必须接受新知识,否则就落伍。

在后资本主义的组织社会中,没有资方,也没有劳方,只有受雇者。

在劳资社会中,工作者领取“工资”(不固定)或“薪资”(固定),到了后资本主义社会,工作者领取的是“费用”。

这些拥有知识的员工,他们不是依指示工作,而是依调查工作。

以前讲“劳力”,现在讲“人力资源”,以前老板决定员工的优劣,现在由员工自己决定他的贡献。

简单地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受雇者为资本服务,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为受雇者服务。

(3)消费服务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共”社会,社会的单位是小区不是个人,参与成为小区的条件,人与人的合作变得格外重要,服务即成为小区活力的源头。

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用于生存的费用减少,一些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享受逐渐增加,包括餐厅、旅社、汽车服务、旅游、娱乐、运动等。

消费不再是生产的结果,而是生产的本身。

换言之,消费是一种再生产,不是物品的生产,也不只是商品的生产,而是消费的意识,一种参与的意识。

消费的意识不是生产结构的延伸,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建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盈余与利润是主要的生活考虑,生命的意义为“实在”,但在后工业社会,预支与偿还是生活的方式,生命的意义为“虚构”。

这种现象可以由现金交易发展为分期付款,进而为信用卡可见一斑。

物流取代了物品或商品的地位。

3.

经济条件1750年资本主义由英国开始向外推展,历经两百年风浪,迄6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称为“后资本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与前不同,套用美国学者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看法,这是第三波经济,与工业资本主义的第二波经济不同,主要表现在技术、资本、管理三方面。

第二波的经济以工厂为主,机械是主要生产工具,表现出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极权化的倾向。

第三波的经济以公司为主,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地电讯工具改变了集中生产模式,加速了经济活动能力,“知识”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

能源是经济之母,工业时代的能源由煤发展为石油。

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对石油的依赖并未减少,但如何开发新能源则成为主要的考虑。

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能源危机下迅速成长,所需的能源较前减少,特别是对电力的使用,以及电器品的发明。

新工业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不再以电机为主体,新科学是一种科学方法的混合;比如量子电子学、信息论、分子生物、海洋、核子学、生态学、太空科学,这些新科学促成了新的工业。

如计算机与数据处理、太空、精密石化业、半导体及其他许多工业。

后资本主义时代,工厂大量生产,商品到处充斥,群众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消费社会中,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每人平均消费量,几乎和今天的许多落后国家无异,然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北半球国家每人的物质和能源平均消费量则是落后国家的40倍,这种现象显示人类活动增加了40倍,消费行为是富裕国家的特征(10)。

【美国文化史  第9章 第二节 三、对后资本主义的认识查看网站:[db:时间]】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温馨提示: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请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