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热点
- 荷兰莱顿大学
-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
- 巴西圣保罗大学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 台湾南华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n Taiwan
- 科技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 上海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 泗水大学(Ubaya)
- 印尼大学 universitas indonesia
- 越南某大学 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
- 菲律宾大学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英格兰简史 The Peasants’ Revolt to the Loss of France 农民起义,法国之失(1377—1453)
发布时间:2025-01-05
来源:大学网站
英格兰简史 The Peasants’ Revolt to the Loss of France 农民起义,法国之失(1377—1453)理查二世的加冕礼由他的叔叔约翰王子主持,年幼的理查累得筋疲力尽,是睡着了被人抱着参加完加冕宴会的。
约翰王子的权力大得引人猜疑,因此委员会不肯把正式的摄政权交给他。
同时,一个由不包括约翰王子在内的12人组成的委员会奉命应对由征收人头税引起的全国性起义。
1381年,人头税增加到每人1先令,这引起了农民起义,这是撒克逊英格兰集体反抗诺曼统治者的第一次自发性起义。
起义的主体不是农民,而是早先就已经在抗议黑死病后劳工法令的各行业工匠,因为该法令旨在强迫他们效忠主人。
起义者并没有统一的组织,他们从英格兰东南各郡县朝伦敦进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后来成为左翼传奇人物,他们分别是瓦特•泰勒(Wat Tyler)、约翰•鲍尔(John Ball)和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
鲍尔那充满讽刺意味的韵文口号流传千古: “亚当和夏娃男耕女织之时,何来绅士?
”注111381年6月,伦敦城陷入了为期两天的混乱状态,其间并没有有力的地方官员出来维持秩序。
坎特伯雷大主教被杀死于伦敦塔,约翰王子位于斯特兰德街的萨伏伊宫(Savoy Palace)被烧毁。
这次农民起义是史上少有的针对英国王室的大规模反抗活动。
图中展示的是其中一位领袖约翰•鲍尔在伦敦郊外召集起义者,他们手中都拿着象征爱国的旗帜,其中包括圣乔治的耶路撒冷十字旗。
年仅14岁的理查二世此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不顾委员会的反对,只身一人骑马去见起义群众。
他承诺答应起义者的要求,尤其是减免人头税并废除现有的农奴制。
起义群众于是情绪缓和下来,双方第二天在史密斯菲尔德会面。
当泰勒朝国王靠近的时候,他和伦敦市长发生了争斗。
他拿刀砍向市长,结果市长反而将他砍倒在地。
局面随之一片混乱,国王再度出面主持大局。
他主动走到起义群众面前,自称为“你们的统帅和国王”。
虽然各地继续发生抗税起义,不过理查二世显而易见的让步姿态使大局恢复了平静。
局面平静下来之后,年纪尚幼的国王“被迫”即刻下令处罚起义群众,并收回了先前的承诺。
事实上,史书记载查理二世声称:“你们以前是乡巴佬,现在仍然是。
你们仍将受压迫,只不过与此前相比压迫更重而已。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会想方设法镇压你们。
”显然这番话并不旨在安抚民意。
理查二世长大成人之后,显示出他不是一个好战之人。
他举止优雅,有很高的审美趣味。
据说他的脸庞“圆圆的,线条柔和,有时候还红扑扑的”,而他的声音在“讲话时僵硬,结结巴巴的”。
他在艺术和建筑领域颇有天赋,可在统治的关键时刻却极其无能。
1382年,年仅的15岁的理查二世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不过他更加感兴趣的却是一个名叫罗伯特•德维尔(Robert de Vere)的男性年轻朝臣,后者是牛津侯爵。
德维尔和商人之子迈克尔•德拉波尔(Michael de la Pole)被封获萨福克伯爵(Earl of Suffolk)爵位,两人常伴国王左右,把持朝政,当时的宫廷如同今日的兄弟联谊会。
约翰王子当时远在西班牙,国王的反对派很快形成,其首领是国王的另一位叔叔格洛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以及约翰王子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亨利•柏林布鲁克(Henry Bolingbroke of Lancaster)。
反对派贵族嘲笑理查二世的朋友是“矫揉造作的狐朋狗友”,并非具有骑士风度的战士,他们和国王开始了长期抗争。
1388年,牛津郡和萨福克郡落入以格洛斯特公爵为首的“上诉贵族”(Lords Appellant)手中。
德维尔和德拉波尔二人被逼踏上逃亡之路,颜面无光的理查二世对此却束手无策。
正如农民起义时期一样,此时的理查二世再次突然变得强硬起来,虽然这并不是什么战略才能。
约翰王子从西班牙回国之后,理查二世便向委员会指出,如今他已经22岁,是时候“该当家做主,更不用说执掌国家了”。
他宣布,国家统治权如今“在他一人手中”,从而一反金雀花家族国王长期妥协的常态。
政局重新回到爱德华二世时期国王和贵族对立的状况,而这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理查二世过上了极其奢华的生活。
他聘请第一位广受赞誉的英格兰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了威斯敏斯特大厅的悬臂托梁顶棚,这也许是当时欧洲无柱子支撑情况下最长的屋顶。
1396年,为威斯敏斯特大厅的开放典礼举行了宴会,场面极其盛大。
理查二世还派人绘制了宗教色彩浓重的威尔顿双连画,这是中世纪艺术的杰作之一,其中还有一幅他本人的画像,画像笔法精妙,画中的他神态十分虔诚。
理查二世恢复了威廉•威克姆大法官的职位,后者在温彻斯特、牛津科里治设立了学院,为学术发展树立了新标准。
乔叟的代表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 (Canterbury Tales)大约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堪称早期英语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相比同时期的欧洲大多数国家,英格兰此时拥有一种宝贵的团结力量,这便是共同的语言。
坎特伯雷故事集 描绘了一群人在前往贝克特圣祠朝圣的路途上讲述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中世纪晚期多彩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提到了农民起义,对教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书中写道:“修道士和恶魔向来形影不离。
”和同时代的威克姆一样,乔叟笔下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社会风气开放,繁荣发展,人们说话诙谐幽默,对权威持怀疑态度。
此时战争已经结束,富人们不用交税,政府和教会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教堂、设立学院并举行各式庆典。
英格兰已经从瘟疫和战争中恢复过来,不再只是欧洲北岸的一个小岛。
爱德华二世是一位慷慨的艺术捐资者。
在精致高雅的威尔顿双联画中,爱德华二世呈现出绝对虔诚的姿势,后面站立着施洗约翰以及圣徒爱德华、埃德蒙德。
1397年,理查二世自觉已经足够强大,是时候找那些9年前将他两位宠臣赶出宫廷的贵族报仇了。
他派人将叔叔格洛斯特伯爵在法国杀死。
他的18位朋友成立了委员会,取代了 大宪章 和亨利三世昔日主张的议会制委员会。
博林布鲁克和诺丁汉伯爵托马斯•莫布雷(ThomasMowbray)之间发生了矛盾,于是理查二世便亲自下令将二人流放国外。
此举被认为是不计后果的愚蠢行为,激怒了此前效忠于国王的博林布鲁克及其年事已高的父亲约翰王子。
在 理查二世 (Richard Ⅱ )这出戏剧中,莎士比亚笔下的约翰王子当时是这么看英格兰的:这个君王们的御座……现在却笼罩在耻辱、抹黑的污点和卑劣的契约之中,那一向征服别人的英格兰,现在已经可耻地征服了它自己。
1399年2月,约翰王子去世,理查二世没收了他本该传给儿子博林布鲁克的全部兰开斯特的土地。
这样的没收行为,表明此时的国王已经非常绝望,这引起了贵族们的不安。
更不明智的是,理查二世竟借此机会带领一小队人马前往爱尔兰平息叛乱,这为流亡在外的博林布鲁克回国复仇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博林布鲁克从约克郡登陆,后与诺森伯兰伯爵(Earl ofNorthumberland)“野蛮人”亨利•珀西(Henry Percy)会师,誓要结束理查二世的独裁统治。
理查二世在威尔士北部被拦截,被俘后押往伦敦。
乔叟在诗中虚构了教士们从坎特伯雷出发去朝圣的场面,生动呈现了黑死病爆发半个世纪以后英国的风俗、理性以及再度繁荣的景象。
和爱德华二世一样,理查二世为了保命不得不退位。
议会宣读了他的33条罪状,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由于政府无能和废除法治,王国几乎被毁”。
博林布鲁克加冕称王,是为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他加冕所使用的圣油据说是圣母玛利亚的幽灵交给贝尔特的那一小瓶,这种说法美化了他的篡位行为。
亨利四世发誓不实行独裁统治,“不随心所欲,不固执己见,以公意为准”。
理查二世是独裁者,而他则是广采民意。
可是难道民意就是推翻另一位加冕国王的合理理由吗?
就算亨利四世已经加冕称王,他也是一位狼子野心的篡位者。
被迫退位的前国王尚被关在庞蒂弗拉克特(Pontefract)城堡里受苦。
这种状况不利于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固性。
王位不合法始终是亨利四世统治期间的一块心病,也是莎士比亚有关这段时期的历史剧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年2月,理查二世去世,很可能是监狱看守故意把他饿死的。
但亨利四世的王位始终坐不稳,威胁持续不断。
1400年,亨利四世王位的威胁来自一位个人魅力非凡的威尔士领主欧文•格林道瓦尔(Owain Glyndwr)。
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产生土地纠纷,于是他呼吁威尔士人造反。
格林道瓦尔吸引了大批反对亨利四世的人,而且一开始很成功。
1402年,他得到了本身就觊觎王位的马奇伯爵(Earl of March)莫蒂默家族和脾气火暴的亨利•珀西的支持。
珀西所属的诺森伯兰郡家族昔日曾是亨利四世推翻理查二世的功臣,可亨利四世后来竟拒绝他加入委员会,于是他被惹火了。
1403年,珀西领兵南下同格林道瓦尔会师,但却在什鲁斯伯里城外与亨利四世的人马狭路相逢,战斗过程中被亨利四世亲手杀死。
1404年,格林道瓦尔在威尔士西部自立为王,他甚至还请求得到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支持。
他在马汉莱斯(Machynlleth)被加冕为威尔士王子。
他还向莫蒂默和珀西提议,三人将王国一分为三,威尔士属于他,英格兰南部属于莫蒂默,英格兰北部则属于珀西。
威尔士叛乱持续了7年多,于1499年结束,叛军的哈莱克城堡在亨利四世的儿子,即未来亨利五世的大炮轰炸之下倒塌;格林道瓦尔的传说成为过去。
1413年,尽管亨利四世只有45岁,可他已是疾病缠身,意在夺走他王位的阴谋活动令他头痛不已。
每一次叛乱都意味着更多的人被处死,也意味着树敌越来越多。
亨利四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深信早期的篡位行为是他后来被诊断患早期麻风的原因所在。
同年3月,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倒下,死在了教堂的“耶路撒冷室”(Jerusalem chamber)。
先前有预言家告诉他,他将死在“耶路撒冷”,这也算预言应验了。
王位由时年26岁的“王储哈尔”(Prince Hal)继承,是为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
亨利五世热衷征伐。
他召开议会,议会突然投票拨款支持侵略法国,夺回原本就应属于亨利五世祖先的法国王位。
为了追求征服宿敌的荣耀,种种矛盾被暂时搁置。
1414年,赫里福郡骑士约翰•欧德凯司托爵士(SirJohn Oldcastle)率领罗拉德派教徒发动起义,结果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第二年夏天,亨利五世率兵乘船前往法国。
阿金库尔战役标志着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高潮。
然而,胜利未能转变为政治优势,形势很快被法国人逆转。
英军最初包围了法国哈弗勒尔(Harfleur),可却发生了一场灾难,一支1万人的军队有三分之一死于痢疾。
原先进攻巴黎的计划只得放弃,亨利五世极不想就这么空手而归,于是他决定北上攻打加来。
在途中,英军在阿拉斯(Arras)遭到了一支兵力4倍于自身的法国军队的阻拦。
亨利五世原先有些犹豫要不要迎难而战,但当得知法军开出的条件是让他放弃原先属于自己的法国土地时,他决定开战,依靠久经沙场考验的威尔士长弓和法国骑兵展开较量。
亨利五世与法国的卡特琳结婚,希望结束英法百年战争。
然而,亨利五世不久就去世了,战争只能继续下去。
亨利五世被认为是第一位不会讲法语的中世纪英国国王。
对英格兰而言,1415年10月25日的阿金库尔战役是英国军事史上可以与特拉法尔加海战和滑铁卢战役并列的一次战役。
英方骑兵快速下马,迅速在不显眼的树后面拉好架势,骑兵两侧是弓箭手,这种作战方式曾在克雷西和普瓦捷战役中取得过巨大成功。
法军由于地势不利,只好迎着英军的箭雨前进,死伤无数,树林旁的地上全是伤亡的士兵和马匹,法国增援的士兵压根无法前行。
由于担心法军反击,英军采取格杀勿论的策略。
作为法国贵族精神之花的骑兵纷纷倒地,这也相当于英方放弃了大量赎金。
阿金库尔战役对双方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
勃艮第人坚定地和英国人站在一边,尊亨利五世为法国国王,欧洲大多数国家亦是如此。
亨利五世回国受到夹道欢迎,伦敦市参议员们赶到布莱克希思(Blackheath)欢迎他,一路步行5个小时陪他走到伦敦桥,沿途群众高呼“英格兰和法兰西之王”。
英格兰终于有了可以庆祝的胜利。
不过直到5年后,法国才最终签署战败条约 特鲁瓦条约 (Treaty ofTroyes,1420年),亨利五世以胜利之姿进入巴黎。
患了精神病的查理六世承认亨利五世是法国王位继承人,为表诚意,还把自己的女儿凯瑟琳公主嫁给了他。
亨利五世终于在欧洲实现了亨利二世和爱德华三世的愿望。
英格兰国王终于被尊为法国统治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说亨利二世和爱德华三世并不会说法语。
正如之前的战争时期那样,事实证明,战场和外交上的胜利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英格兰无法维持战场上的胜利果实。
英军驻扎欧洲大陆的花费高昂,而亨利五世也不可能留在巴黎做法国国王。
而且,亨利五世是血肉之躯,终有一死。
1422年8月,阿金库尔战役才结束7年,他便患痢疾去世。
意气风发的新帝国落到了他幼子羸弱的肩膀上,这个新国王就是亨利五世新娶的法国王后凯瑟琳所生的亨利六世(1422—1461年和1470—1471年在位)。
历史又给这出悲剧添上了不可思议的一笔。
同年,查理六世也去世了,从领土范围上说,只有10个月大的亨利六世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
亨利五世曾指派幼子的皇叔贝德福德公爵(Duke of Bedford)和格洛斯特公爵、兰开斯特家族的表亲们、约翰王子一支以时为萨默塞特公爵(Duke of Somerest)的埃德蒙为首的博福特家族承担摄政重任。
这些人学习阿金库尔战役的强硬风格,镇压了索要法国王位的奥尔良家族。
亨利五世也许可以这么做,可是摄政王们却无权这么做。
很多法国人认为查理六世的儿子皇太子才是法国国王,而法国人的死敌勃艮第人则忠于尚在襁褓的亨利六世。
英法战争势在必行。
尚是婴儿的亨利六世继位,亨利五世借由阿金库尔战役胜利而签署的英法两国契约随之无效。
亨利六世后来在巴黎加冕为法国国王。
英法交战6年也没有分出胜负,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1429年,在英军围困奥尔良期间,年仅17岁的农家女孩圣女贞德站到了法国皇太子一边。
气质娴静的圣女贞德自称看到了圣徒们,他们允诺法国皇太子当法国国王,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的加冕礼必须在位于敌后腹地的兰斯主教堂(Rheims Cathedral)举行。
几经争论,她成功引领法军打退英军,法军朝兰斯主教堂顺利进发。
皇太子真的加冕为法王,是为查理七世(Charles Ⅶ)。
后来圣女贞德被勃艮第人捉到,转手卖给英国人,好让英国向法国索要赎金。
结果法国人不肯交赎金,英国人便指控她是异端分子,拒绝承认她的神奇力量,于1431年对她处以火刑。
尽管英国人仍然非常强大,9岁的亨利六世也已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法国国王,但法军如今已经席卷了按照 特鲁瓦条约 本应割让给英国的法国土地。
筋疲力尽的英国人不知所措。
1435年,勃艮第人转而效忠查理七世,这进一步打击了英国人。
绝望之下,英国萨默塞特公爵派使者来法国求和。
萨默塞特公爵的盟友萨福克公爵出面,促成亨利六世于1445年娶了法国国王15岁的侄女安茹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njou)为王后,双方这才达成和解。
亨利六世转眼长成了23岁的小伙子。
他身材高大,一张长脸总流露出阴郁的表情,为人呆板,令人不由联想起他患精神病的外祖父查理二世。
他的虔诚和善良无可指责,面对争执,他总是温和地建议众人“以和为贵”。
他后来创办了伊顿公学、国王学院和剑桥大学,坚持这些学校里的小教堂规模要比大教堂中殿大。
后世人甚至想追封他为圣徒。
不过他妻子的脾气就截然不同。
玛格丽特十几岁时就举止粗鲁,固执己见,未接受过正式教育,执著于和她的法国娘家讲和。
她坚定地站在萨默塞特公爵、博福特家族和国王的兰开斯特亲戚们一边。
英国人从不喜欢战败讲和。
但是亨利六世所属的兰开斯特家族吃了败仗,颜面扫地,很有可能会同法国议和。
议会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倒向以金雀花家族39岁的约克公爵(Duke of York)理查为首的反对派一边。
理查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代,长期以来要求继承亨利六世的王位。
1450年,兰开斯特家族的重要人物萨福克公爵(Duke of Suffolk)被杀害,萨默塞特公爵被囚。
1453年,卡斯蒂永战役(the battle of Castillon)标志着英格兰最终在百年战争中落败。
法国大炮首次齐齐开火,横扫英军阵营,长弓时代结束了。
战败的消息传来后,亨利六世的精神陷入崩溃状态。
作为法定继承人的约克公爵在议会的全力支持下暂行摄政权,开始执政。
兰开斯特家族的王位之争似乎注定要失败。
然而约克公爵刚开始执政,便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21岁的王后竟被发现怀孕了,她诞下了一个男孩。
更令人震惊的是,亨利六世巳稍变得清醒,而且清醒到足够支撑他将王后和萨默塞特公爵送上权力巅峰。
约克公爵被迫让位,而英格兰也即将迎来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内战。
【英格兰简史 The Peasants’ Revolt to the Loss of France 农民起义,法国之失(1377—1453)查看网站:[db:时间]】
约翰王子的权力大得引人猜疑,因此委员会不肯把正式的摄政权交给他。
同时,一个由不包括约翰王子在内的12人组成的委员会奉命应对由征收人头税引起的全国性起义。
1381年,人头税增加到每人1先令,这引起了农民起义,这是撒克逊英格兰集体反抗诺曼统治者的第一次自发性起义。
起义的主体不是农民,而是早先就已经在抗议黑死病后劳工法令的各行业工匠,因为该法令旨在强迫他们效忠主人。
起义者并没有统一的组织,他们从英格兰东南各郡县朝伦敦进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后来成为左翼传奇人物,他们分别是瓦特•泰勒(Wat Tyler)、约翰•鲍尔(John Ball)和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
鲍尔那充满讽刺意味的韵文口号流传千古: “亚当和夏娃男耕女织之时,何来绅士?
”注111381年6月,伦敦城陷入了为期两天的混乱状态,其间并没有有力的地方官员出来维持秩序。
坎特伯雷大主教被杀死于伦敦塔,约翰王子位于斯特兰德街的萨伏伊宫(Savoy Palace)被烧毁。
这次农民起义是史上少有的针对英国王室的大规模反抗活动。
图中展示的是其中一位领袖约翰•鲍尔在伦敦郊外召集起义者,他们手中都拿着象征爱国的旗帜,其中包括圣乔治的耶路撒冷十字旗。
年仅14岁的理查二世此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不顾委员会的反对,只身一人骑马去见起义群众。
他承诺答应起义者的要求,尤其是减免人头税并废除现有的农奴制。
起义群众于是情绪缓和下来,双方第二天在史密斯菲尔德会面。
当泰勒朝国王靠近的时候,他和伦敦市长发生了争斗。
他拿刀砍向市长,结果市长反而将他砍倒在地。
局面随之一片混乱,国王再度出面主持大局。
他主动走到起义群众面前,自称为“你们的统帅和国王”。
虽然各地继续发生抗税起义,不过理查二世显而易见的让步姿态使大局恢复了平静。
局面平静下来之后,年纪尚幼的国王“被迫”即刻下令处罚起义群众,并收回了先前的承诺。
事实上,史书记载查理二世声称:“你们以前是乡巴佬,现在仍然是。
你们仍将受压迫,只不过与此前相比压迫更重而已。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会想方设法镇压你们。
”显然这番话并不旨在安抚民意。
理查二世长大成人之后,显示出他不是一个好战之人。
他举止优雅,有很高的审美趣味。
据说他的脸庞“圆圆的,线条柔和,有时候还红扑扑的”,而他的声音在“讲话时僵硬,结结巴巴的”。
他在艺术和建筑领域颇有天赋,可在统治的关键时刻却极其无能。
1382年,年仅的15岁的理查二世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不过他更加感兴趣的却是一个名叫罗伯特•德维尔(Robert de Vere)的男性年轻朝臣,后者是牛津侯爵。
德维尔和商人之子迈克尔•德拉波尔(Michael de la Pole)被封获萨福克伯爵(Earl of Suffolk)爵位,两人常伴国王左右,把持朝政,当时的宫廷如同今日的兄弟联谊会。
约翰王子当时远在西班牙,国王的反对派很快形成,其首领是国王的另一位叔叔格洛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以及约翰王子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亨利•柏林布鲁克(Henry Bolingbroke of Lancaster)。
反对派贵族嘲笑理查二世的朋友是“矫揉造作的狐朋狗友”,并非具有骑士风度的战士,他们和国王开始了长期抗争。
1388年,牛津郡和萨福克郡落入以格洛斯特公爵为首的“上诉贵族”(Lords Appellant)手中。
德维尔和德拉波尔二人被逼踏上逃亡之路,颜面无光的理查二世对此却束手无策。
正如农民起义时期一样,此时的理查二世再次突然变得强硬起来,虽然这并不是什么战略才能。
约翰王子从西班牙回国之后,理查二世便向委员会指出,如今他已经22岁,是时候“该当家做主,更不用说执掌国家了”。
他宣布,国家统治权如今“在他一人手中”,从而一反金雀花家族国王长期妥协的常态。
政局重新回到爱德华二世时期国王和贵族对立的状况,而这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理查二世过上了极其奢华的生活。
他聘请第一位广受赞誉的英格兰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了威斯敏斯特大厅的悬臂托梁顶棚,这也许是当时欧洲无柱子支撑情况下最长的屋顶。
1396年,为威斯敏斯特大厅的开放典礼举行了宴会,场面极其盛大。
理查二世还派人绘制了宗教色彩浓重的威尔顿双连画,这是中世纪艺术的杰作之一,其中还有一幅他本人的画像,画像笔法精妙,画中的他神态十分虔诚。
理查二世恢复了威廉•威克姆大法官的职位,后者在温彻斯特、牛津科里治设立了学院,为学术发展树立了新标准。
乔叟的代表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 (Canterbury Tales)大约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堪称早期英语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相比同时期的欧洲大多数国家,英格兰此时拥有一种宝贵的团结力量,这便是共同的语言。
坎特伯雷故事集 描绘了一群人在前往贝克特圣祠朝圣的路途上讲述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中世纪晚期多彩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提到了农民起义,对教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书中写道:“修道士和恶魔向来形影不离。
”和同时代的威克姆一样,乔叟笔下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社会风气开放,繁荣发展,人们说话诙谐幽默,对权威持怀疑态度。
此时战争已经结束,富人们不用交税,政府和教会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教堂、设立学院并举行各式庆典。
英格兰已经从瘟疫和战争中恢复过来,不再只是欧洲北岸的一个小岛。
爱德华二世是一位慷慨的艺术捐资者。
在精致高雅的威尔顿双联画中,爱德华二世呈现出绝对虔诚的姿势,后面站立着施洗约翰以及圣徒爱德华、埃德蒙德。
1397年,理查二世自觉已经足够强大,是时候找那些9年前将他两位宠臣赶出宫廷的贵族报仇了。
他派人将叔叔格洛斯特伯爵在法国杀死。
他的18位朋友成立了委员会,取代了 大宪章 和亨利三世昔日主张的议会制委员会。
博林布鲁克和诺丁汉伯爵托马斯•莫布雷(ThomasMowbray)之间发生了矛盾,于是理查二世便亲自下令将二人流放国外。
此举被认为是不计后果的愚蠢行为,激怒了此前效忠于国王的博林布鲁克及其年事已高的父亲约翰王子。
在 理查二世 (Richard Ⅱ )这出戏剧中,莎士比亚笔下的约翰王子当时是这么看英格兰的:这个君王们的御座……现在却笼罩在耻辱、抹黑的污点和卑劣的契约之中,那一向征服别人的英格兰,现在已经可耻地征服了它自己。
1399年2月,约翰王子去世,理查二世没收了他本该传给儿子博林布鲁克的全部兰开斯特的土地。
这样的没收行为,表明此时的国王已经非常绝望,这引起了贵族们的不安。
更不明智的是,理查二世竟借此机会带领一小队人马前往爱尔兰平息叛乱,这为流亡在外的博林布鲁克回国复仇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博林布鲁克从约克郡登陆,后与诺森伯兰伯爵(Earl ofNorthumberland)“野蛮人”亨利•珀西(Henry Percy)会师,誓要结束理查二世的独裁统治。
理查二世在威尔士北部被拦截,被俘后押往伦敦。
乔叟在诗中虚构了教士们从坎特伯雷出发去朝圣的场面,生动呈现了黑死病爆发半个世纪以后英国的风俗、理性以及再度繁荣的景象。
和爱德华二世一样,理查二世为了保命不得不退位。
议会宣读了他的33条罪状,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由于政府无能和废除法治,王国几乎被毁”。
博林布鲁克加冕称王,是为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他加冕所使用的圣油据说是圣母玛利亚的幽灵交给贝尔特的那一小瓶,这种说法美化了他的篡位行为。
亨利四世发誓不实行独裁统治,“不随心所欲,不固执己见,以公意为准”。
理查二世是独裁者,而他则是广采民意。
可是难道民意就是推翻另一位加冕国王的合理理由吗?
就算亨利四世已经加冕称王,他也是一位狼子野心的篡位者。
被迫退位的前国王尚被关在庞蒂弗拉克特(Pontefract)城堡里受苦。
这种状况不利于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固性。
王位不合法始终是亨利四世统治期间的一块心病,也是莎士比亚有关这段时期的历史剧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年2月,理查二世去世,很可能是监狱看守故意把他饿死的。
但亨利四世的王位始终坐不稳,威胁持续不断。
1400年,亨利四世王位的威胁来自一位个人魅力非凡的威尔士领主欧文•格林道瓦尔(Owain Glyndwr)。
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产生土地纠纷,于是他呼吁威尔士人造反。
格林道瓦尔吸引了大批反对亨利四世的人,而且一开始很成功。
1402年,他得到了本身就觊觎王位的马奇伯爵(Earl of March)莫蒂默家族和脾气火暴的亨利•珀西的支持。
珀西所属的诺森伯兰郡家族昔日曾是亨利四世推翻理查二世的功臣,可亨利四世后来竟拒绝他加入委员会,于是他被惹火了。
1403年,珀西领兵南下同格林道瓦尔会师,但却在什鲁斯伯里城外与亨利四世的人马狭路相逢,战斗过程中被亨利四世亲手杀死。
1404年,格林道瓦尔在威尔士西部自立为王,他甚至还请求得到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支持。
他在马汉莱斯(Machynlleth)被加冕为威尔士王子。
他还向莫蒂默和珀西提议,三人将王国一分为三,威尔士属于他,英格兰南部属于莫蒂默,英格兰北部则属于珀西。
威尔士叛乱持续了7年多,于1499年结束,叛军的哈莱克城堡在亨利四世的儿子,即未来亨利五世的大炮轰炸之下倒塌;格林道瓦尔的传说成为过去。
1413年,尽管亨利四世只有45岁,可他已是疾病缠身,意在夺走他王位的阴谋活动令他头痛不已。
每一次叛乱都意味着更多的人被处死,也意味着树敌越来越多。
亨利四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深信早期的篡位行为是他后来被诊断患早期麻风的原因所在。
同年3月,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倒下,死在了教堂的“耶路撒冷室”(Jerusalem chamber)。
先前有预言家告诉他,他将死在“耶路撒冷”,这也算预言应验了。
王位由时年26岁的“王储哈尔”(Prince Hal)继承,是为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
亨利五世热衷征伐。
他召开议会,议会突然投票拨款支持侵略法国,夺回原本就应属于亨利五世祖先的法国王位。
为了追求征服宿敌的荣耀,种种矛盾被暂时搁置。
1414年,赫里福郡骑士约翰•欧德凯司托爵士(SirJohn Oldcastle)率领罗拉德派教徒发动起义,结果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第二年夏天,亨利五世率兵乘船前往法国。
阿金库尔战役标志着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高潮。
然而,胜利未能转变为政治优势,形势很快被法国人逆转。
英军最初包围了法国哈弗勒尔(Harfleur),可却发生了一场灾难,一支1万人的军队有三分之一死于痢疾。
原先进攻巴黎的计划只得放弃,亨利五世极不想就这么空手而归,于是他决定北上攻打加来。
在途中,英军在阿拉斯(Arras)遭到了一支兵力4倍于自身的法国军队的阻拦。
亨利五世原先有些犹豫要不要迎难而战,但当得知法军开出的条件是让他放弃原先属于自己的法国土地时,他决定开战,依靠久经沙场考验的威尔士长弓和法国骑兵展开较量。
亨利五世与法国的卡特琳结婚,希望结束英法百年战争。
然而,亨利五世不久就去世了,战争只能继续下去。
亨利五世被认为是第一位不会讲法语的中世纪英国国王。
对英格兰而言,1415年10月25日的阿金库尔战役是英国军事史上可以与特拉法尔加海战和滑铁卢战役并列的一次战役。
英方骑兵快速下马,迅速在不显眼的树后面拉好架势,骑兵两侧是弓箭手,这种作战方式曾在克雷西和普瓦捷战役中取得过巨大成功。
法军由于地势不利,只好迎着英军的箭雨前进,死伤无数,树林旁的地上全是伤亡的士兵和马匹,法国增援的士兵压根无法前行。
由于担心法军反击,英军采取格杀勿论的策略。
作为法国贵族精神之花的骑兵纷纷倒地,这也相当于英方放弃了大量赎金。
阿金库尔战役对双方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
勃艮第人坚定地和英国人站在一边,尊亨利五世为法国国王,欧洲大多数国家亦是如此。
亨利五世回国受到夹道欢迎,伦敦市参议员们赶到布莱克希思(Blackheath)欢迎他,一路步行5个小时陪他走到伦敦桥,沿途群众高呼“英格兰和法兰西之王”。
英格兰终于有了可以庆祝的胜利。
不过直到5年后,法国才最终签署战败条约 特鲁瓦条约 (Treaty ofTroyes,1420年),亨利五世以胜利之姿进入巴黎。
患了精神病的查理六世承认亨利五世是法国王位继承人,为表诚意,还把自己的女儿凯瑟琳公主嫁给了他。
亨利五世终于在欧洲实现了亨利二世和爱德华三世的愿望。
英格兰国王终于被尊为法国统治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说亨利二世和爱德华三世并不会说法语。
正如之前的战争时期那样,事实证明,战场和外交上的胜利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英格兰无法维持战场上的胜利果实。
英军驻扎欧洲大陆的花费高昂,而亨利五世也不可能留在巴黎做法国国王。
而且,亨利五世是血肉之躯,终有一死。
1422年8月,阿金库尔战役才结束7年,他便患痢疾去世。
意气风发的新帝国落到了他幼子羸弱的肩膀上,这个新国王就是亨利五世新娶的法国王后凯瑟琳所生的亨利六世(1422—1461年和1470—1471年在位)。
历史又给这出悲剧添上了不可思议的一笔。
同年,查理六世也去世了,从领土范围上说,只有10个月大的亨利六世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
亨利五世曾指派幼子的皇叔贝德福德公爵(Duke of Bedford)和格洛斯特公爵、兰开斯特家族的表亲们、约翰王子一支以时为萨默塞特公爵(Duke of Somerest)的埃德蒙为首的博福特家族承担摄政重任。
这些人学习阿金库尔战役的强硬风格,镇压了索要法国王位的奥尔良家族。
亨利五世也许可以这么做,可是摄政王们却无权这么做。
很多法国人认为查理六世的儿子皇太子才是法国国王,而法国人的死敌勃艮第人则忠于尚在襁褓的亨利六世。
英法战争势在必行。
尚是婴儿的亨利六世继位,亨利五世借由阿金库尔战役胜利而签署的英法两国契约随之无效。
亨利六世后来在巴黎加冕为法国国王。
英法交战6年也没有分出胜负,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1429年,在英军围困奥尔良期间,年仅17岁的农家女孩圣女贞德站到了法国皇太子一边。
气质娴静的圣女贞德自称看到了圣徒们,他们允诺法国皇太子当法国国王,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的加冕礼必须在位于敌后腹地的兰斯主教堂(Rheims Cathedral)举行。
几经争论,她成功引领法军打退英军,法军朝兰斯主教堂顺利进发。
皇太子真的加冕为法王,是为查理七世(Charles Ⅶ)。
后来圣女贞德被勃艮第人捉到,转手卖给英国人,好让英国向法国索要赎金。
结果法国人不肯交赎金,英国人便指控她是异端分子,拒绝承认她的神奇力量,于1431年对她处以火刑。
尽管英国人仍然非常强大,9岁的亨利六世也已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法国国王,但法军如今已经席卷了按照 特鲁瓦条约 本应割让给英国的法国土地。
筋疲力尽的英国人不知所措。
1435年,勃艮第人转而效忠查理七世,这进一步打击了英国人。
绝望之下,英国萨默塞特公爵派使者来法国求和。
萨默塞特公爵的盟友萨福克公爵出面,促成亨利六世于1445年娶了法国国王15岁的侄女安茹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njou)为王后,双方这才达成和解。
亨利六世转眼长成了23岁的小伙子。
他身材高大,一张长脸总流露出阴郁的表情,为人呆板,令人不由联想起他患精神病的外祖父查理二世。
他的虔诚和善良无可指责,面对争执,他总是温和地建议众人“以和为贵”。
他后来创办了伊顿公学、国王学院和剑桥大学,坚持这些学校里的小教堂规模要比大教堂中殿大。
后世人甚至想追封他为圣徒。
不过他妻子的脾气就截然不同。
玛格丽特十几岁时就举止粗鲁,固执己见,未接受过正式教育,执著于和她的法国娘家讲和。
她坚定地站在萨默塞特公爵、博福特家族和国王的兰开斯特亲戚们一边。
英国人从不喜欢战败讲和。
但是亨利六世所属的兰开斯特家族吃了败仗,颜面扫地,很有可能会同法国议和。
议会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倒向以金雀花家族39岁的约克公爵(Duke of York)理查为首的反对派一边。
理查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代,长期以来要求继承亨利六世的王位。
1450年,兰开斯特家族的重要人物萨福克公爵(Duke of Suffolk)被杀害,萨默塞特公爵被囚。
1453年,卡斯蒂永战役(the battle of Castillon)标志着英格兰最终在百年战争中落败。
法国大炮首次齐齐开火,横扫英军阵营,长弓时代结束了。
战败的消息传来后,亨利六世的精神陷入崩溃状态。
作为法定继承人的约克公爵在议会的全力支持下暂行摄政权,开始执政。
兰开斯特家族的王位之争似乎注定要失败。
然而约克公爵刚开始执政,便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21岁的王后竟被发现怀孕了,她诞下了一个男孩。
更令人震惊的是,亨利六世巳稍变得清醒,而且清醒到足够支撑他将王后和萨默塞特公爵送上权力巅峰。
约克公爵被迫让位,而英格兰也即将迎来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内战。
【英格兰简史 The Peasants’ Revolt to the Loss of France 农民起义,法国之失(1377—1453)查看网站:[db:时间]】
相关阅读
目录列表
资讯列表
英语资讯
共0条评论
网友评论温馨提示: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请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