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热点
- 荷兰莱顿大学
-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
- 巴西圣保罗大学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 台湾南华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n Taiwan
- 科技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 上海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 泗水大学(Ubaya)
- 印尼大学 universitas indonesia
- 越南某大学 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
- 菲律宾大学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英格兰简史 From Boston to Waterloo 从波士顿到滑铁卢(1774—1815)
发布时间:2025-01-05
来源:大学网站
英格兰简史 From Boston to Waterloo 从波士顿到滑铁卢(1774—1815)新税激起了美洲殖民地的反抗,英国议会为了平息民愤,下令废止了其中一些税项。
乔治三世对废税之举震惊不已。
“令我极其震惊的是,”他表示,“我发现一些子民竟然对北美一些殖民地不幸存在的叛逆行为采取姑息态度。
”他对时局缺乏了解,首相诺斯勋爵(Lord North)也和他一样。
诺斯勋爵身材矮胖,脾气温和,能力不佳,乔治三世很没礼貌地表示诺斯勋爵是“他的最后选择”。
诺斯勋爵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表现极其糟糕。
这场战争一开始完全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
本来只是英国臣民忠诚派和激进派之间就贸易与税收问题展开的讨论,后来才渐渐提及公民权利和自由。
即使在今天,这个话题的讨论仍深陷沙文主义的泥潭。
伦敦方面抗议道,不列颠在英法七年战争期间将北美13个殖民地从法国独裁统治中解救出来,可作为回报,这些殖民地每年上交的只有微不足道的1400英镑。
而美洲人竟称这种解救为“专制统治”,这是十分荒谬的。
遭到抗议的 印花税法 (Stamp Acts)和其他贸易限制条例一样,在整个英帝国境内实施,殖民地居民享有集会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美洲的待遇比爱尔兰好多了。
英国虽废止了大多数税项,但却唯独保留了进口茶叶税。
1773年,生意陷入困境的东印度公司被免除关税,获准往美洲运茶叶。
作为其竞争对手的茶商大多是走私者,他们扮成印第安人,将这些看不顺眼的茶叶倾倒入波士顿港。
由于缺乏当地的情报,大西洋彼岸的伦敦政府在数周后才得悉消息,政府反应强烈,通过了五项强制法案,下令关闭波士顿港并重申马萨诸塞州总督的直接统治。
强制法案促成了1774年的费城第一届大陆国会,此次会议起草了权利宣言,宣布联合抵制英国进口产品,请求废除“惩罚”美洲贸易的相关法律。
伦敦方面拒绝了这些请求,美洲殖民地当地民兵揭竿而起。
民兵随之得到了大量殖民地居民的支持,他们动机各异。
一些人真心渴望自由,另外一些人则害怕伦敦方面追讨土地债务、被要求遵守英国殖民者和当地印第安人之间的条约,或者控制奴隶制。
1775年4月,马萨诸塞州的英国总督试图攻占位于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民兵基地,在战斗中,总督手下伤亡1000余人,英军仓皇撤回波士顿。
1776年,先前寻求与伦敦方面和解的殖民地代表重聚费城。
汤姆•佩因(TomPaine)出版了一本有共和主义倾向的小册子 常识 (Common Sense),他在书中谴责那些效忠于英国王位的人“胆小如鼠,只会溜须拍马”。
7月4日,主要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 独立宣言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发表,该宣言声称乔治三世“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统治者”。
其中的著名段落坚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些振聋发聩的语句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经典产物。
不过,该宣言并不适用于奴隶或印第安人。
英格兰最成功的作品—“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了。
美洲民兵和政府军在美洲东海岸展开了长达5年的猫鼠战争。
英国方面也出现了意见分歧。
上了年纪的皮特对有人认为美洲“不可征服”的愚见火冒三丈。
乔治三世在汉诺威招募雇佣兵,伯克批评国王利用“德国粗人”镇压“殖民地自家同胞”。
战争动摇了英国国内政治,1780年,反天主教的“戈登动乱”(GordonRiots)在美洲战争如火如荼之际爆发,起因是政府放松对爱尔兰的管制。
大约6万人涌上伦敦街头,此次动乱几乎持续一周时间,有200余人死亡。
美洲民兵找到了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盟友,这两个国家报仇心切,想一雪皮特先前带给它们的耻辱。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之后,法国人加入战争,法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一支法国舰队很快控制美洲沿岸,阻止了英军的轻易调遣。
1781年,英军将领康沃利斯(Cornwallis)被迫在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约克镇向法军和民兵指挥官兼美国未来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投降。
英军战败的消息传回伦敦之后,倍感绝望的诺斯勋爵哀号道:“哦,上帝啊,全完了!
”乔治三世亦深受打击。
令民兵欣慰的是,英国承认约克镇投降为最终战果。
1783年,根据巴黎签署的条约,不列颠拥有加拿大和印度,但却失去了一颗明珠—美洲殖民地。
约克镇投降之后,诺斯勋爵没有通过信任议案。
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旧有的团结状态被打破,无奈之下,乔治三世于1783年邀请年仅24岁的皮特之子出任首相之职,他就是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即小皮特。
在第二年的选举中,小皮特赢得多数投票,这种状态持续了其后17年。
小皮特虽自称独立派辉格党人,但却是一名新的托利党人,他赞成科学革新和工业革命的重商主义。
他热衷于亚当•斯密的观点,后者的 国富论 一书于1776年问世,书中强调了劳动分工和贸易的重要意义。
小皮特与父亲一样,能力出众,精力充沛,心机深沉,但性格却比父亲更加开朗。
和其父一样,他清楚考虑不周的战争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损失,他害怕和欧洲各国纠缠不清,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并且保证海外贸易有利可图。
英国不是把美洲败给了欧洲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了略微体面却也更加激进的力量:自治。
英国国内民众并没觉得多么羞耻,更多的是一种饶有兴趣的无奈情绪。
1785年,新任美国大使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抵达伦敦,乔治三世和蔼可亲地表示,自己想成为“和独立国家美国交好的第一人”。
美国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面临着更加严酷的未来。
美国第一次征税用作自我保护,在接下来的15年间,美国人均收入下降了46%。
不列颠的人均收入却在上升,部分是通过和前殖民地美国做贸易。
在法国,美国独立战争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民粹主义革命迅速发展,而对此波旁王朝压根儿无法遏制。
1789年,巴黎市民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
年轻的小皮特和改革派英国人起初对法国革命持欢迎态度。
法国似乎只是在走英国一个世纪前走过的老路。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称:“能活在那样的黎明中是何等幸福。
”在英国“相应的组织”形成,好与法国的盟友保持联络。
当时,美国和法国的形势催生了辉格党的新型激进主义。
激进派贵族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和威尔士亲王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后者是一个生性风流、头脑聪明、有教养的年轻人,并继承了汉诺威家族一贯父子相对的传统。
两人还有伯克这个盟友。
伯克昔日支持美洲起义军,如今是一名著名辩论家兼评论家。
福克斯背地里叫乔治三世“笨蛋”,伯克则批评皇室赞助制度和所谓的“腐败选区”,即由土地贵族出资赞助的小选区,通常选民很少。
伯克唯独对法国革命毫不留情,言辞犀利。
他认为法国革命“推翻了君主,却没有恢复自由”,法国不应该一味革命,同时还应该开展社会和经济改革。
他精明地预测道,法国不是走向改革,而是走向专制。
伯克的批评之语是英国保守主义的经典阐释。
小皮特仍然是个乐观主义者。
巴士底狱被攻陷3年之后,他在1792年的预算案演讲里预言道,欧洲将迎来15年的和平时期。
他的预言在一年内便被证明是错误的。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走上断头台,恐怖统治(Terror)开始了。
以煽动性演说家乔治•丹敦(Georges Danton)为首的革命者誓要推翻欧洲所有君主,并“用一位国王的头颅吹响战争的号角”。
法国农民军跨过边界,吞并比利时,并对荷兰宣战。
法国国王被处死后不到两周时间,法国宣布向不列颠宣战,为共和事业殊死战斗。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沃波尔和皮特父子皆被卷入其中。
法军势如破竹,横扫欧洲大陆。
巴黎的革命派督政府(Directory)将这支法军留在国外,唯恐他们回国生出什么事端。
1797年,一名年轻的科西嘉军官拿破仑•波拿巴领兵在意大利作战,他战无不胜,一路凯歌高奏,法国大臣塔列朗(Talleyrand)担心他返回法国的话,会发动军事政变,于是派拿破仑去埃及,意在打击地中海地区的英国势力。
小皮特采取行动,对法宣战,一如他父亲昔日在七年战争时一样。
“我们必须重新拯救欧洲。
”他表示。
和很多打着国家安全旗号的政府一样,他颁布了不少人身保护令相关规定,譬如“煽动性集会”和“叛逆行为”,这引起了福克斯的不满,称其为“皮特恐怖统治”。
魅力超凡的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上尉被派往地中海。
1798年8月,他发现拿破仑的舰队停泊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纳尔逊大胆指挥手下船只朝陆地靠近,对方在英军的火力下几乎全军覆没。
法军共有17艘船,至当时只剩下4艘。
纳尔逊的尼罗河大捷一时间成为欧洲争相讨论的话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一只眼睛,名声大噪,同样广为人知的还有他和“英伦第一美女”爱玛•汉密尔顿(Emma Hamilton)的风流韵事。
拿破仑逃回法国,并于1799年发动政变,这是伯克预料到的,也是塔列朗所担心的。
小皮特在英国首征所得税,1英镑征收2便士,超过200英镑的收入征收2先令。
与此同时,在英国边界的凯尔特地区,美国的“叛乱活动”也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富有营养的土豆种植的推广和天主教教义使爱尔兰的人口增长到600万,此时不列颠群岛总人口有2000万,因此爱尔兰人口几乎是这个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英国此前一直视爱尔兰为其殖民地,而这种状况越来越站不住脚。
1800年,经过一番与一个世纪前英格兰—苏格兰联合类似的商讨后,伦敦方面和都柏林方面通过了 联合法案 (Act of Union),宣布将英格兰议会和爱尔兰议会合并在一起。
然而乔治三世拒绝把选票给爱尔兰天主教徒,因此这番折腾几乎是毫无意义的。
由于小皮特致力于选举权授予一事,不得不辞职。
和美国起义一样,英帝国是君主特权的最后避难所,君主特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1802年,英国政府与时为法国首席执政官的拿破仑讲和,此后大批英国游客涌向巴黎一睹巴士底狱遗址风采,并到卢浮宫瞻仰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抢掠而来的奇珍异宝,其中就有意大利威尼斯的骏马和梵蒂冈的阿波罗雕像。
可是一年不到,拿破仑违背和平约定,重燃战火,整个欧洲为之震惊。
英国意识到,这是一场殊死斗争。
政治改革之谈被视为有革命谋逆之心。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 人的权利 (Rights of Man)一书曾热销20万册,当时被禁止发售。
人身保护令暂停实施,法官放逐了很多人,将他们发配至澳大利亚博特尼湾(BotanyBay)新殖民地。
原先已被废除的所得税重新施行,规定年收入150英镑以上每英镑征收1先令。
纳尔逊打赢了特拉法加海战,终结了拿破仑侵占英国的美梦,重新确立了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统治地位。
1804年,小皮特受邀再度执政,他一头扎进了疯狂的战争准备工作之中。
在拿破仑于法国北部港市布伦(Boulogne)集结一支侵略部队的同时,英国在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建造了圆形石堡,又名玛尔特罗塔(Martello tower),名字取自科西嘉岛玛尔特罗率先修建的防御工事。
纳尔逊奉命再次领兵出海,目标是发现并摧毁法国侵略军护航所需的法国舰队。
1805年10月,纳尔逊在西班牙海边小镇加的斯外的特拉法尔加角(CapeTrafalgar)将法国和西班牙敌军团团围住。
他下令手下船只呈直角冲向绵长的敌军封锁线,以便在减少攻击目标的同时突破封锁线,最终摧毁了33艘敌船中的22艘。
英军船只一艘未损。
纳尔逊在得胜的时刻殒命海上,他被己方后甲板一名狙击兵的流弹射中。
他的遗体被运回伦敦,身后哀荣无限。
他的葬礼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查令十字街专门为他修建了一个新广场并立碑纪念。
英国躲过了被侵略的命运。
拿破仑海上势力大减,他率大军往东侵略澳大利亚和俄国,并在奥斯特利茨战役(the battle of Austerlitz)中击溃澳大利亚和俄国军队。
听到消息之后,小皮特对着一幅欧洲地图说:“把地图卷起来吧,今后10年我们都不需要这幅地图了。
”对小皮特而言,特拉法尔加角战役便是终结。
他于1806年1月去世,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06年5月,新一届辉格党政府在议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不列颠子民从事奴隶贸易,福克斯和一名来自赫尔(Hull)的议员威廉•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随后为之呐喊助威,并得到了卫理公会派教徒约翰•卫斯理的支持。
福克斯称奴隶贸易“违反了正义、人道和明智决策的原则”,该法案的通过是他40年政治生涯中最杰出的贡献。
直到25年之后,与奴隶贸易相对的奴隶制度才在英帝国境内被废除,不过美国并未废除奴隶制,新独立的美国不在英国废奴主义者的掌控之内。
该法案通过后不久,福克斯去世。
他是乔治时代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嗜赌成性,好饮贪杯,生性风流,英国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James Gillray)讽刺他和威尔士亲王两人是“笨蛋”(a rightCharlie),这也是这句俚语的由来。
但福克斯实际上非常敏锐和机智,他是公民权利、天主教解放、公民权改革和反奴隶制运动的诚挚捍卫者。
他和伯克等人一道坚定推动辉格党原则的主流向自由主义发展。
在英格兰政治历史的这一关键时刻,改革从未脱离议会,或者说议会从未脱离改革。
无论有多么不代表国家民意,下议院为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提供了一座桥梁,虽然双方都觉得自己可以跨越这座桥梁。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经常在斯巴达教堂进行大型演讲,内容多涉及反奴隶制及圣公会教会改革。
小皮特1806年的去世给政治斗争留下了很难弥补的空白。
两位主要托利党人趁势崛起,他们是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和爱尔兰贵族斯尔雷勋爵(LordCastlereagh),他们彼此厌恶,关系恶化到两人1809年在帕特尼希斯(Putney Heath)展开了一场决斗闹剧。
坎宁不知道按照决斗规矩,决斗双方应该抬高手臂射击,以减少伤亡,他开枪了,但没有打中,怒气冲冲的斯尔雷勋爵要求展开第二轮射击,试图杀死坎宁,结果击中了坎宁的大腿。
之后两人辞去公职,此时英国仍处于战争状态。
与此同时,乔治三世患了精神病,两年之后,威尔士亲王被尊为摄政王。
国不可一日无主。
滑铁卢战可谓是“双方实力最为接近的一场较量”,标志着法兰西帝国的终结以及英法两国百年积怨的尾声。
1808年,拿破仑侵略西班牙,坎宁派遣来自印度的军队指挥官阿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带兵将法军从葡萄牙赶上伊比利亚半岛。
这场为时4年的追逐战花费昂贵,很可能是不必要的,但也成为军事史上一个史诗般的篇章。
1812年,拿破仑开始从西班牙撤军,把注意力转向正在复苏的俄国民族主义。
于是他挥戈挺进莫斯科,在博罗季诺(Borodino)战败之后,法军最终撤退。
拿破仑这位法国皇帝灰溜溜地返回巴黎,随后被流放到厄尔巴岛(Elba Island)。
1814年,同盟国在维也纳召开和平会议,共同商讨对处于革命状态的法国的处理意见。
几个月内,维也纳会议被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出逃的消息打断。
1815年2月,拿破仑从法国东南沿岸昂蒂布(Antibes)登陆,朝巴黎进发。
后来拿破仑又重组王军,向比利时挺进,结果遭到了当时已贵为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的韦尔兹利(Wellesley)匆忙集结的盟军的抵抗。
6月15日,里士满公爵夫人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舞会,在舞会上,戏剧性的消息传来,法军已兵临城下。
两位时年皆为46岁的伟大统帅先在四臂村(Quatre Bras)打了一小仗,并于两天后在滑铁卢交战。
欧洲各国希望这是决定性的一役,最好能结束所有战事。
双方各有大约7万人,不过盟军又派来了4.
8万名普鲁士援军。
法国骑兵与火力猛烈的英国步兵“阵营”狭路相逢,双方都损失惨重。
姗姗来迟的普鲁士援军扭转了战局,威灵顿公爵承认这场战役是“一生中见过的最胜负难分的较量”。
拿破仑的禁卫军最终陷入困境,节节败退,最终法军掉头逃去。
天色已晚,拿破仑乘坐的马车被普鲁士人截获,他身上的钻石后来被镶嵌在普鲁士王冠上。
拿破仑最终战败。
他在给乔治三世的信中写道:“我的政治生涯已经终结……我向殿下寻求法律保护,自愿归顺于我诸多敌人中最强大、最稳固、最慷慨的贵国。
”拿破仑希望逃往美国,因为正是美国启发了法国革命,而他便是这场革命的最大受益人。
然而他再次被捕,被押往大西洋南部与世隔绝的圣赫勒那岛(St.
Helena/sland),并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6年时光。
拿破仑于1821年去世。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第二次百年战争结束了。
【英格兰简史 From Boston to Waterloo 从波士顿到滑铁卢(1774—1815)查看网站:[db:时间]】
乔治三世对废税之举震惊不已。
“令我极其震惊的是,”他表示,“我发现一些子民竟然对北美一些殖民地不幸存在的叛逆行为采取姑息态度。
”他对时局缺乏了解,首相诺斯勋爵(Lord North)也和他一样。
诺斯勋爵身材矮胖,脾气温和,能力不佳,乔治三世很没礼貌地表示诺斯勋爵是“他的最后选择”。
诺斯勋爵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表现极其糟糕。
这场战争一开始完全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
本来只是英国臣民忠诚派和激进派之间就贸易与税收问题展开的讨论,后来才渐渐提及公民权利和自由。
即使在今天,这个话题的讨论仍深陷沙文主义的泥潭。
伦敦方面抗议道,不列颠在英法七年战争期间将北美13个殖民地从法国独裁统治中解救出来,可作为回报,这些殖民地每年上交的只有微不足道的1400英镑。
而美洲人竟称这种解救为“专制统治”,这是十分荒谬的。
遭到抗议的 印花税法 (Stamp Acts)和其他贸易限制条例一样,在整个英帝国境内实施,殖民地居民享有集会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美洲的待遇比爱尔兰好多了。
英国虽废止了大多数税项,但却唯独保留了进口茶叶税。
1773年,生意陷入困境的东印度公司被免除关税,获准往美洲运茶叶。
作为其竞争对手的茶商大多是走私者,他们扮成印第安人,将这些看不顺眼的茶叶倾倒入波士顿港。
由于缺乏当地的情报,大西洋彼岸的伦敦政府在数周后才得悉消息,政府反应强烈,通过了五项强制法案,下令关闭波士顿港并重申马萨诸塞州总督的直接统治。
强制法案促成了1774年的费城第一届大陆国会,此次会议起草了权利宣言,宣布联合抵制英国进口产品,请求废除“惩罚”美洲贸易的相关法律。
伦敦方面拒绝了这些请求,美洲殖民地当地民兵揭竿而起。
民兵随之得到了大量殖民地居民的支持,他们动机各异。
一些人真心渴望自由,另外一些人则害怕伦敦方面追讨土地债务、被要求遵守英国殖民者和当地印第安人之间的条约,或者控制奴隶制。
1775年4月,马萨诸塞州的英国总督试图攻占位于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民兵基地,在战斗中,总督手下伤亡1000余人,英军仓皇撤回波士顿。
1776年,先前寻求与伦敦方面和解的殖民地代表重聚费城。
汤姆•佩因(TomPaine)出版了一本有共和主义倾向的小册子 常识 (Common Sense),他在书中谴责那些效忠于英国王位的人“胆小如鼠,只会溜须拍马”。
7月4日,主要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 独立宣言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发表,该宣言声称乔治三世“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统治者”。
其中的著名段落坚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些振聋发聩的语句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经典产物。
不过,该宣言并不适用于奴隶或印第安人。
英格兰最成功的作品—“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了。
美洲民兵和政府军在美洲东海岸展开了长达5年的猫鼠战争。
英国方面也出现了意见分歧。
上了年纪的皮特对有人认为美洲“不可征服”的愚见火冒三丈。
乔治三世在汉诺威招募雇佣兵,伯克批评国王利用“德国粗人”镇压“殖民地自家同胞”。
战争动摇了英国国内政治,1780年,反天主教的“戈登动乱”(GordonRiots)在美洲战争如火如荼之际爆发,起因是政府放松对爱尔兰的管制。
大约6万人涌上伦敦街头,此次动乱几乎持续一周时间,有200余人死亡。
美洲民兵找到了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盟友,这两个国家报仇心切,想一雪皮特先前带给它们的耻辱。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之后,法国人加入战争,法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一支法国舰队很快控制美洲沿岸,阻止了英军的轻易调遣。
1781年,英军将领康沃利斯(Cornwallis)被迫在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约克镇向法军和民兵指挥官兼美国未来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投降。
英军战败的消息传回伦敦之后,倍感绝望的诺斯勋爵哀号道:“哦,上帝啊,全完了!
”乔治三世亦深受打击。
令民兵欣慰的是,英国承认约克镇投降为最终战果。
1783年,根据巴黎签署的条约,不列颠拥有加拿大和印度,但却失去了一颗明珠—美洲殖民地。
约克镇投降之后,诺斯勋爵没有通过信任议案。
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旧有的团结状态被打破,无奈之下,乔治三世于1783年邀请年仅24岁的皮特之子出任首相之职,他就是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即小皮特。
在第二年的选举中,小皮特赢得多数投票,这种状态持续了其后17年。
小皮特虽自称独立派辉格党人,但却是一名新的托利党人,他赞成科学革新和工业革命的重商主义。
他热衷于亚当•斯密的观点,后者的 国富论 一书于1776年问世,书中强调了劳动分工和贸易的重要意义。
小皮特与父亲一样,能力出众,精力充沛,心机深沉,但性格却比父亲更加开朗。
和其父一样,他清楚考虑不周的战争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损失,他害怕和欧洲各国纠缠不清,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并且保证海外贸易有利可图。
英国不是把美洲败给了欧洲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了略微体面却也更加激进的力量:自治。
英国国内民众并没觉得多么羞耻,更多的是一种饶有兴趣的无奈情绪。
1785年,新任美国大使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抵达伦敦,乔治三世和蔼可亲地表示,自己想成为“和独立国家美国交好的第一人”。
美国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面临着更加严酷的未来。
美国第一次征税用作自我保护,在接下来的15年间,美国人均收入下降了46%。
不列颠的人均收入却在上升,部分是通过和前殖民地美国做贸易。
在法国,美国独立战争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民粹主义革命迅速发展,而对此波旁王朝压根儿无法遏制。
1789年,巴黎市民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
年轻的小皮特和改革派英国人起初对法国革命持欢迎态度。
法国似乎只是在走英国一个世纪前走过的老路。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称:“能活在那样的黎明中是何等幸福。
”在英国“相应的组织”形成,好与法国的盟友保持联络。
当时,美国和法国的形势催生了辉格党的新型激进主义。
激进派贵族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和威尔士亲王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后者是一个生性风流、头脑聪明、有教养的年轻人,并继承了汉诺威家族一贯父子相对的传统。
两人还有伯克这个盟友。
伯克昔日支持美洲起义军,如今是一名著名辩论家兼评论家。
福克斯背地里叫乔治三世“笨蛋”,伯克则批评皇室赞助制度和所谓的“腐败选区”,即由土地贵族出资赞助的小选区,通常选民很少。
伯克唯独对法国革命毫不留情,言辞犀利。
他认为法国革命“推翻了君主,却没有恢复自由”,法国不应该一味革命,同时还应该开展社会和经济改革。
他精明地预测道,法国不是走向改革,而是走向专制。
伯克的批评之语是英国保守主义的经典阐释。
小皮特仍然是个乐观主义者。
巴士底狱被攻陷3年之后,他在1792年的预算案演讲里预言道,欧洲将迎来15年的和平时期。
他的预言在一年内便被证明是错误的。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走上断头台,恐怖统治(Terror)开始了。
以煽动性演说家乔治•丹敦(Georges Danton)为首的革命者誓要推翻欧洲所有君主,并“用一位国王的头颅吹响战争的号角”。
法国农民军跨过边界,吞并比利时,并对荷兰宣战。
法国国王被处死后不到两周时间,法国宣布向不列颠宣战,为共和事业殊死战斗。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沃波尔和皮特父子皆被卷入其中。
法军势如破竹,横扫欧洲大陆。
巴黎的革命派督政府(Directory)将这支法军留在国外,唯恐他们回国生出什么事端。
1797年,一名年轻的科西嘉军官拿破仑•波拿巴领兵在意大利作战,他战无不胜,一路凯歌高奏,法国大臣塔列朗(Talleyrand)担心他返回法国的话,会发动军事政变,于是派拿破仑去埃及,意在打击地中海地区的英国势力。
小皮特采取行动,对法宣战,一如他父亲昔日在七年战争时一样。
“我们必须重新拯救欧洲。
”他表示。
和很多打着国家安全旗号的政府一样,他颁布了不少人身保护令相关规定,譬如“煽动性集会”和“叛逆行为”,这引起了福克斯的不满,称其为“皮特恐怖统治”。
魅力超凡的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上尉被派往地中海。
1798年8月,他发现拿破仑的舰队停泊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纳尔逊大胆指挥手下船只朝陆地靠近,对方在英军的火力下几乎全军覆没。
法军共有17艘船,至当时只剩下4艘。
纳尔逊的尼罗河大捷一时间成为欧洲争相讨论的话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一只眼睛,名声大噪,同样广为人知的还有他和“英伦第一美女”爱玛•汉密尔顿(Emma Hamilton)的风流韵事。
拿破仑逃回法国,并于1799年发动政变,这是伯克预料到的,也是塔列朗所担心的。
小皮特在英国首征所得税,1英镑征收2便士,超过200英镑的收入征收2先令。
与此同时,在英国边界的凯尔特地区,美国的“叛乱活动”也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富有营养的土豆种植的推广和天主教教义使爱尔兰的人口增长到600万,此时不列颠群岛总人口有2000万,因此爱尔兰人口几乎是这个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英国此前一直视爱尔兰为其殖民地,而这种状况越来越站不住脚。
1800年,经过一番与一个世纪前英格兰—苏格兰联合类似的商讨后,伦敦方面和都柏林方面通过了 联合法案 (Act of Union),宣布将英格兰议会和爱尔兰议会合并在一起。
然而乔治三世拒绝把选票给爱尔兰天主教徒,因此这番折腾几乎是毫无意义的。
由于小皮特致力于选举权授予一事,不得不辞职。
和美国起义一样,英帝国是君主特权的最后避难所,君主特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1802年,英国政府与时为法国首席执政官的拿破仑讲和,此后大批英国游客涌向巴黎一睹巴士底狱遗址风采,并到卢浮宫瞻仰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抢掠而来的奇珍异宝,其中就有意大利威尼斯的骏马和梵蒂冈的阿波罗雕像。
可是一年不到,拿破仑违背和平约定,重燃战火,整个欧洲为之震惊。
英国意识到,这是一场殊死斗争。
政治改革之谈被视为有革命谋逆之心。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 人的权利 (Rights of Man)一书曾热销20万册,当时被禁止发售。
人身保护令暂停实施,法官放逐了很多人,将他们发配至澳大利亚博特尼湾(BotanyBay)新殖民地。
原先已被废除的所得税重新施行,规定年收入150英镑以上每英镑征收1先令。
纳尔逊打赢了特拉法加海战,终结了拿破仑侵占英国的美梦,重新确立了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统治地位。
1804年,小皮特受邀再度执政,他一头扎进了疯狂的战争准备工作之中。
在拿破仑于法国北部港市布伦(Boulogne)集结一支侵略部队的同时,英国在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建造了圆形石堡,又名玛尔特罗塔(Martello tower),名字取自科西嘉岛玛尔特罗率先修建的防御工事。
纳尔逊奉命再次领兵出海,目标是发现并摧毁法国侵略军护航所需的法国舰队。
1805年10月,纳尔逊在西班牙海边小镇加的斯外的特拉法尔加角(CapeTrafalgar)将法国和西班牙敌军团团围住。
他下令手下船只呈直角冲向绵长的敌军封锁线,以便在减少攻击目标的同时突破封锁线,最终摧毁了33艘敌船中的22艘。
英军船只一艘未损。
纳尔逊在得胜的时刻殒命海上,他被己方后甲板一名狙击兵的流弹射中。
他的遗体被运回伦敦,身后哀荣无限。
他的葬礼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查令十字街专门为他修建了一个新广场并立碑纪念。
英国躲过了被侵略的命运。
拿破仑海上势力大减,他率大军往东侵略澳大利亚和俄国,并在奥斯特利茨战役(the battle of Austerlitz)中击溃澳大利亚和俄国军队。
听到消息之后,小皮特对着一幅欧洲地图说:“把地图卷起来吧,今后10年我们都不需要这幅地图了。
”对小皮特而言,特拉法尔加角战役便是终结。
他于1806年1月去世,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06年5月,新一届辉格党政府在议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不列颠子民从事奴隶贸易,福克斯和一名来自赫尔(Hull)的议员威廉•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随后为之呐喊助威,并得到了卫理公会派教徒约翰•卫斯理的支持。
福克斯称奴隶贸易“违反了正义、人道和明智决策的原则”,该法案的通过是他40年政治生涯中最杰出的贡献。
直到25年之后,与奴隶贸易相对的奴隶制度才在英帝国境内被废除,不过美国并未废除奴隶制,新独立的美国不在英国废奴主义者的掌控之内。
该法案通过后不久,福克斯去世。
他是乔治时代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嗜赌成性,好饮贪杯,生性风流,英国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James Gillray)讽刺他和威尔士亲王两人是“笨蛋”(a rightCharlie),这也是这句俚语的由来。
但福克斯实际上非常敏锐和机智,他是公民权利、天主教解放、公民权改革和反奴隶制运动的诚挚捍卫者。
他和伯克等人一道坚定推动辉格党原则的主流向自由主义发展。
在英格兰政治历史的这一关键时刻,改革从未脱离议会,或者说议会从未脱离改革。
无论有多么不代表国家民意,下议院为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提供了一座桥梁,虽然双方都觉得自己可以跨越这座桥梁。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经常在斯巴达教堂进行大型演讲,内容多涉及反奴隶制及圣公会教会改革。
小皮特1806年的去世给政治斗争留下了很难弥补的空白。
两位主要托利党人趁势崛起,他们是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和爱尔兰贵族斯尔雷勋爵(LordCastlereagh),他们彼此厌恶,关系恶化到两人1809年在帕特尼希斯(Putney Heath)展开了一场决斗闹剧。
坎宁不知道按照决斗规矩,决斗双方应该抬高手臂射击,以减少伤亡,他开枪了,但没有打中,怒气冲冲的斯尔雷勋爵要求展开第二轮射击,试图杀死坎宁,结果击中了坎宁的大腿。
之后两人辞去公职,此时英国仍处于战争状态。
与此同时,乔治三世患了精神病,两年之后,威尔士亲王被尊为摄政王。
国不可一日无主。
滑铁卢战可谓是“双方实力最为接近的一场较量”,标志着法兰西帝国的终结以及英法两国百年积怨的尾声。
1808年,拿破仑侵略西班牙,坎宁派遣来自印度的军队指挥官阿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带兵将法军从葡萄牙赶上伊比利亚半岛。
这场为时4年的追逐战花费昂贵,很可能是不必要的,但也成为军事史上一个史诗般的篇章。
1812年,拿破仑开始从西班牙撤军,把注意力转向正在复苏的俄国民族主义。
于是他挥戈挺进莫斯科,在博罗季诺(Borodino)战败之后,法军最终撤退。
拿破仑这位法国皇帝灰溜溜地返回巴黎,随后被流放到厄尔巴岛(Elba Island)。
1814年,同盟国在维也纳召开和平会议,共同商讨对处于革命状态的法国的处理意见。
几个月内,维也纳会议被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出逃的消息打断。
1815年2月,拿破仑从法国东南沿岸昂蒂布(Antibes)登陆,朝巴黎进发。
后来拿破仑又重组王军,向比利时挺进,结果遭到了当时已贵为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的韦尔兹利(Wellesley)匆忙集结的盟军的抵抗。
6月15日,里士满公爵夫人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舞会,在舞会上,戏剧性的消息传来,法军已兵临城下。
两位时年皆为46岁的伟大统帅先在四臂村(Quatre Bras)打了一小仗,并于两天后在滑铁卢交战。
欧洲各国希望这是决定性的一役,最好能结束所有战事。
双方各有大约7万人,不过盟军又派来了4.
8万名普鲁士援军。
法国骑兵与火力猛烈的英国步兵“阵营”狭路相逢,双方都损失惨重。
姗姗来迟的普鲁士援军扭转了战局,威灵顿公爵承认这场战役是“一生中见过的最胜负难分的较量”。
拿破仑的禁卫军最终陷入困境,节节败退,最终法军掉头逃去。
天色已晚,拿破仑乘坐的马车被普鲁士人截获,他身上的钻石后来被镶嵌在普鲁士王冠上。
拿破仑最终战败。
他在给乔治三世的信中写道:“我的政治生涯已经终结……我向殿下寻求法律保护,自愿归顺于我诸多敌人中最强大、最稳固、最慷慨的贵国。
”拿破仑希望逃往美国,因为正是美国启发了法国革命,而他便是这场革命的最大受益人。
然而他再次被捕,被押往大西洋南部与世隔绝的圣赫勒那岛(St.
Helena/sland),并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6年时光。
拿破仑于1821年去世。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第二次百年战争结束了。
【英格兰简史 From Boston to Waterloo 从波士顿到滑铁卢(1774—1815)查看网站:[db:时间]】
相关阅读
目录列表
资讯列表
英语资讯
共0条评论
网友评论温馨提示: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请文明发言!